以诚待人结善缘,用爱传情暖人间。价值观光照前路,人生处处有春天。大家好,这里是郝文武故事会第一百二十三集:这期我们接着上期继续讲,优秀孩子的教育之路:海外高就与中国式价值观的碰撞(下半部)。

郝文武故事会-封面

  一晃十几年过去,儿子总共回来过两次,每次都匆匆忙忙,像旅游一样,儿媳和孙女儿更是一次都没回来过。那时她觉得儿子有出息是好事,不能让他待在身边束缚他。可现在老伴儿一病,她真慌了,若老伴儿有个三长两短,她一个人该怎么过?

  外甥陪着老两口来到北京,订酒店、预约挂号、缴费、拿药,全是他一人忙活。她心里很庆幸,光是看到医院门口拥挤的人流就头痛,更别说进医院还得网上挂号、智能缴费、拿药。科技发展虽好,但对70多岁的老人太不友好。

  老伴儿的检查结果出来,确诊是肝癌晚期,她又躲着老伴儿大哭一场,给儿子打电话让他回来一趟。儿子回来3天又匆匆走了,说工作太忙,临走留话让医生用最好的药,别心疼钱。她拼命咬住下嘴唇,才忍住堵在喉咙里的怨言:钱钱钱,就知道钱,钱能换回你父亲的命吗?老伴儿被放疗化疗得骨瘦如柴,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医生说他想吃什么、想干什么就满足他,治疗已无意义。老伴儿拉着她的手,当时已说不出话,但还是拼着一口气,断断续续挤出几个字。她把耳朵贴过去,听到老伴儿说担心她以后怎么办,她哭得肝肠寸断。年轻时倾注心血在儿子身上,老了才发现老伴儿才是真正能陪她走最久的人。儿子有出息了,却太远,顾不上他们了。

  她把老伴儿接回老家医院,并向儿子说明情况。在她百般哀求下,儿子总算从德国回来。老伴儿见到儿子落下泪来,激动得嘴皮子直哆嗦。可儿子回来两天就焦躁不安,电话一个接一个,第三天一早便支支吾吾说要回去,称工作上出了问题。她大怒道:“你这两天就盼着你爸赶紧走,不然都对不起你。这一趟特地回来,是挣钱重要,还是你爸的命重要?”儿子狼狈地说:“我也很不容易。”

  她哭了,从不后悔把儿子培养得那么优秀,让他飞得又高又远,可儿子再也无法成为父母的依靠。儿子走后,她不敢离开医院,虽有护工护理,但生怕稍有闪失,老伴儿就不在了。外甥怕她熬坏身体,自发放下家里老小,轮流给老伴儿守夜。她知道他们都是做个体生意的,开一天店挣一天钱,不知该如何表达感激,只能给他们塞钱,可两个外甥都说这是他们应做的。她曾相信父母说的,两个外甥是扶不上墙的烂泥,现在却情愿儿子是那样,起码能陪父母最后一程。

  老伴儿几天后离世,凌晨3点最后一刻回光返照,眼睛死死盯着门口,眼里全是期盼。她知道他在盼儿子出现,但注定要失望。老伴儿去世那一刻,或许他心里早有准备,但仍有太多悲伤。办丧事时儿子回来了,儿媳和孙女依然没回来,又是一阵心寒。

  在两个外甥帮忙下,她操办了后事。安葬完老伴儿后,儿子挨个跟妹妹一家人握手,感激他们照顾自己父母,却一字不提如何安顿她。当天晚上一家人聚餐,他才为难地开口说自己在国外看着风光,其实供房养家跟国内没区别,很不容易。话锋一转,又说自己的妈妈以后拜托两个表弟照顾。她被这话惊得目瞪口呆,儿子轻飘飘一句话就把养老责任推卸给别人。

  儿子离开后,她去看老伴儿,坐在墓碑前絮絮叨叨,心里羡慕老伴儿能走在前面,自己还能伺候他最后一程。有时死并不可怕,活下来的人才最难过。

  妹妹接她一起住,姐妹俩日常做饭,两个外甥周末会带着孩子、老婆回来吃饭,屋子里全是孩子的笑声,烟火气十足。她很贪恋这种热闹,不由自主看到孩子就想给零花钱。她有社保和退休金,平时花不了什么钱,钱对她来说就像废纸。人老了只害怕孤独,就这样过了几年,妹妹也过世了。

  儿子一家三口回来奔丧,孙女已长成大姑娘,打扮时尚,满嘴外语,与小乡村格格不入。她和孙女怎么也亲近不起来,只能客气地招呼她。她记得儿子喜欢吃卤蛋,就下厨弄了十几个。孙女儿伸手去拿,儿媳妇眼色犀利,用手拍开她的手,又瞪了她一眼,她心里猛地一哆嗦,明白儿媳妇嫌弃她做的饭菜。

  晚上跟儿子聊天,她很不解地问:“你亲爸去世了,你老婆孩子都没回来,怎么你小姨去世了,你们一家三口赶着来表孝心呢?”儿子有些尴尬地说:“那是特殊情况,你儿媳妇当时小产不好奔波,而且这么多年,小姨和两个表弟对你很好,我很感激他们。”这时她心里好受了一些,还算儿子有良心。

  儿子这次回来待的时间久了点,但住在县城酒店,想见他一面还是不容易。过了几天,村里传闻老村要拆迁,他们住的地方也在拆迁范围内,按居住面积和屋后观赏树数量,补偿很可观。当时她被这意外之喜砸懵了,踮着脚去村委会打听真假,主任跟她说:“怎么不是真的呀,上头已经下达文件了,这事儿几个月前就有传闻了。我和你儿子是高中同学、好哥们儿,我早就告诉他了。”她像被狠狠打了一棍子,下意识反问:“我儿子早就知道这个事儿?”主任肯定地点点头。

  她失魂落魄地回到家,脚底下像踩了棉花,虚飘飘的。终于明白,儿子这次回来哪是为了给小姨奔丧,他们一家三口就是为了拆迁补偿款。

  一周后,拆迁文书果然下达村里,儿子一家三口过来跟她商量补偿款的事。她说按面积均摊能分到3套房,她要房不要钱。儿子脸色一僵,说:“妈,你自己住,要那么多房干嘛?”她瞥了儿子一眼说:“我年纪大了,钱揣在手里留不住,自己住一套,留两套房子收租金,细水长流。”儿子尴尬地梗着脖子说最近看上一个项目想投资,需要一大笔资金,问她能不能不要房子要钱,先让他用这笔钱。虽然她已做好心理准备,但还是被儿子理直气壮的态度伤到,悲伤地看着他说:“我和你爸吃了再多苦也没亏待过你,本以为你出息了我们能依靠你,可你爸到死都没靠到你,你老婆孩子在他丧事时都没出现,你爸去世十几年都是你两个表弟在管我,你压根儿没想过安顿我,现在你们一家三口舔着脸想来抠我的钱,你们还要脸吗?”

  儿子没想到她会如此干脆地撕破脸,被刺得惊跳起来,儿媳妇阴沉着脸拽起孙女儿直接转身出门。她顾不上那么多,心里憋的话一股脑说出来,顿时舒坦多了。她的心曾经也是火热的,但每次被儿子冷漠对待,就慢慢变凉。以前以为儿子到国外是被外国人带坏了那些冷漠毛病,现在才发现儿子就是自私,跟父母讲人权讲自由,说不信奉国内给父母养老那一套,却又希望遵循国内传统,让父母对他掏心掏肺。说到底,不是他到国外被洗脑,而是他的根早就坏了。

  她后悔死了,当初只顾着管他学习,没培养他的品格,落得晚景凄凉。她在村委见证下立下遗嘱并公证,三套房里两套房留给外甥,最后一套房捐给希望工程。儿子又是说好话,又是打感情牌,她寸步不让,儿子恼怒地摔门而去,连头也不回,就好像扔下一块没有利用价值的破抹布,而不是他的亲妈。

  两个外甥让她放心,就算她不给他们留财产,他们也会给她养老。更何况现在有了这份遗嘱,他们更有责任和义务照顾好她。她没住在外甥家,而是去了养老院。妹妹不在了,她不是他们的亲妈,虽没有亲戚间的那种情分,但不想过度消耗这份亲情。他们能平时过来看看她,在她大病时过来照顾她,她就心满意足了。

  她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但算上房子、养老金,还有两个外甥的帮衬,在养老院也不会活得太差,至少比把所有财产给那个白眼狼儿子强很多。她也想通过自己的经历提醒大家,做人做父母,教孩子做人是第一位,不然就算子女再优秀,也会觉得把父母吸干榨净是理所当然,最终不是天伦之乐,而是一拍两散的鸡飞狗跳。谢谢大家,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