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支队红色传承第三百六十一讲:红军长征到陕北后,国民党为何不继续追击?
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创建红色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铸就强国之魂。大家好,我是红色传承人郝文武。这里是南下支队红色传承第三百六十一讲,今天和大家一起聊聊,红军长征到陕北后,国民党为何不继续追击?
红军1935年10月19日达到陕北后,并非国民党不追了,而是从追击转为围剿,为何如此?因为红军最终落脚陕北,一个重要因素是这里有刘志丹的陕北红军以及先前到达的红25军,他们已建立了根据地。毛主席在哈达铺意外得知此消息后,十分激动,立即派人联系,这才知道刘志丹、徐海东已等候中央红军多时。于是毛主席当即决定让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暂时扎根陕北。此时国民党并未停止追击,老蒋从红军动向分析出,这是要去和刘志丹会师,他领教过毛主席开辟根据地的能力,所以绝不能让两支红军会合。他命令东北军派出5个骑兵团,马家军派出1个骑兵团,共同追击,企图在两军会师前消灭中央红军。
虽然中央红军疲惫不堪、缺粮少弹,但毛主席明白,与陕北红军会师是翻盘的绝佳机会,绝不能让敌军进入根据地,否则就乱套了,必须切掉这个“尾巴”。在史册里,吴起镇的这场战斗虽未血流成河,但极为重要,关系到中央红军能否在陕北站稳脚跟。所以彭德怀等战将全部出马,毛主席放心不下,也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前线。红军做了充分准备,仅用两小时就结束了战斗,毕竟来的是军阀部队,不是老蒋的嫡系中央军,他们吃点亏后就想着保存实力。能走到这里的红军官兵,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骨干,军阀部队从未遇到过如此强劲的对手。几个回合下来,便败阵逃走了。红军以阵亡200余人的代价击毙400余名敌军,还俘虏1000余人,彻底将敌人阻挡在根据地之外。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长征结束后,这里成为红军长征的最后落脚点,红二、四方面军也在此与中央红军会师。两军会师已成定局,追击已无必要,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像对中央苏区那样进行围剿。蒋介石大骂娘希匹,责怪军阀没有大局意识,只顾打小算盘,不尽全力追剿。但转念一想,陕北是贫瘠之地,不比江西,红军应该发展不起来。红军从江西出发时有8.6万人,到陕北时不足万人,大部分被消灭了,无需派中央军费心围剿,交给地方军即可,这也是蒋介石的小算盘。
陕北红军所处之地,禁军、马家军、西北军犬牙交错,他们领地意识很强,不会允许红军在自己地盘做大做强,于是蒋介石让杨虎城的西北军和张学良的东北军充当围剿红军的主力。蒋介石一箭双雕,既能消灭红军,又能消耗军阀力量,达到削藩目的。蒋介石与这些地方军阀面和心不和,早就想取缔他们。在内战这种事上,只要老蒋不派中央军出马,光靠那些随时可能撂挑子的军阀很难成事。张学良和杨虎城刚开始打得很卖力,不过红军别看装备一般,战斗力却很强,每次都让他们吃瘪。蒋介石嘴上说给他们补贴,实际却迟迟不到位。杨虎城情况还好点,他是本土军阀,有资金来源,能补充兵源。最惨的是张学良,他的部队是从东北逃过来的,主要靠蒋介石接济,每次都是空头支票,哪里扛得住?这分明就是想削藩。和红军硬刚几次后,张杨也想明白了,不能百分百执行蒋介石的命令,不然老本都得赔进去。
与此同时,日寇步步紧逼,有对中国发动大战的趋势。老蒋不想着抗日,只顾攘外必先安内,无法配合他。于是张杨对围剿红军开始不那么尽力。我党中央及时捕捉到张学良、杨虎城的思想变化,主动与他们接触,在抗日等问题上达成统一意见。此后,张杨围剿红军变成走过场。有伙伴会问,难道老蒋不知道吗?其实老蒋有察觉,只是暂时顾不上。因为此时后院起火,广东的陈济棠和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等实力派起兵反蒋,即两广事变。与围剿红军相比,镇压两广事变更重要。这一带是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区域,万万不能出问题。远在陕甘的红军暂时无法直接威胁到他,于是他把精力暂时放在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身上。不得不说,在对付军阀方面,蒋介石还是技高一筹,只用3个月就解决了两广事变。扑灭后院大火后,他又回过头对付红军,见张学良、杨虎城围剿红军许久都没进展,且红军越剿越多,看来得亲自到西安督战了,不然不行。
不过,蒋介石处理两广事变时,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接触频繁,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他们厌倦了打内战,当务之急是抗日。谁抗日就支持谁,谁窝里斗就反对谁。蒋介石来势汹汹,直接与杨虎城、张学良摊牌,要么执行命令全力围剿红军,要么干脆退出陕西,让中央军来围剿。张学良、杨虎城知道没有回旋余地,只能用武力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枪口一致对外抗日。于是爆发了西安事变。接下来的事情大家也清楚了,蒋介石被迫停止内战,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停止围剿红军。 谢谢大家,今天就讲到,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