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题材影视剧一定要摆脱资本束缚,让编剧导演回归军营
昨天本人对电视剧《陆战之王》做了一点浅薄的观后感,实际上并没有说到要点。因为军旅题材影视剧,完全不同于其他影视剧的创作思路,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更新,近几年资本市场大量介入文创行业,使的军旅题材影视剧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娱乐性影视剧可以强调眼球和华丽,但军旅题材必须以事实为主导,否则对社会教育将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
拍一部军旅剧真心不难,这从每年大量同类题材剧前赴后继地播出就可看出,但是拍一部能引发观看热潮的“爆款”剧,却没那么容易!
《战狼2》的成功已经证明了描写战争历史的影片足以在观众中找到立足支点,可见这个时代依然需要救国救民的英雄,仍需要一种舍生取义、阳刚血性的精神。
可是,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仍没有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支点,仍然是在一种四处摸索、急就章式的漂移状态下前行。通过对《亮剑》《士兵突击》《太阳的后裔》等几部“现象级”军旅剧的研究分析,得出了以下几个有利于国产军旅剧成长的建议:
1.摆脱资本束缚,鼓励编剧回归军旅题材
在中国,创作者很容易被资本牵着鼻子走。而资本都是趋利的,什么样的影视剧受欢迎,有钱赚,就去拍什么样的片子。而这些年,军旅剧相对冷门,或者说开始没落,也就愈发难以引起资本的投资兴趣。没有了资本的支持,军旅剧创作人员也就失去了创作的动力。于是越来越多的军旅题材编剧开始转变去写都市言情、青春偶像甚至古装武侠剧以维持生计。
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对军旅剧的挫伤无疑是致命的。不但编剧写军旅题材剧的能力会逐渐丧失,而且专业的编剧又没有机会去创作,长此以往,将会对行业带来摧毁性的打击。当务之急,编剧们应该知道,好的作品永远是立身之本,唯有专注于作品创作,行业才会有发展,自己才会有发展,否则只会是别人的棋子,随时可能被丢弃。
当然,回归军旅题材,需要经历过扎实的军队体验生活,就中国的军旅编剧队伍来看,很多都是军队出生,这也凸显了这个队伍的特殊性和专业性,毕竟军旅题材不是谁都可以写得。写自己有亲身体验并且擅长的才能写好,难道不是吗?所以请编剧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自己的专长和优势,以至断了自己的后路!
2.打破原有“俗套”和定势思维的“枷锁”
国产军旅剧雷同较为严重,以至于很多军旅剧看上去都长得差不多。除了军演,就是荒野求生,亦或是遇到反派毒枭展开激战。实际上我们应该大胆地打破原有“俗套”和定势思维的“枷锁”,不断创新,灵活吸纳各种流行文化元素,在部队生活建设的数据范围内、现代化科技的发展规划内(未来科幻除外)大胆嫁接各类精彩故事题材,把更多的军队“好故事”包装出彩,满足观众的需要和审美。
3.突出真情实感,塑造“爆款”人物
中国的军旅题材剧,发展历史悠久,但是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后期的军旅剧一味地歌功颂德、美化英雄,人物脱离真实感,以至于出现了雷人抗日神剧,这个题材的红利似乎被消磨殆尽了。
部分军旅剧拍得不好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物“立不住”。爆款的军旅剧里一定有一个爆款的“人物”。比如《亮剑》里是李云龙、《士兵突击》里是许三多、《历史的天空》里是姜大牙、《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是石光荣、《我的团长我的团》里是孟烦了、《雪豹》里是周卫国、《永不磨灭的番号》里是李大本事。
而电影《战狼2》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冷锋”这一人物塑造的成功。要知道,军旅片刺激人的是战争场面,打动人的是人物的感情,二者缺一不可。写不出真实人物的军旅剧,只会是空有其表而不得人心。
4.加大资金投入,尝试用重工业来拍军旅剧
有的军旅剧没有拍好,因为这些剧缺少像电影《战狼2》那样的重工业!剧中的场面都不够精彩,无法调动观众的“荷尔蒙”,再加之平平的剧情,自然难出爆款。
其实,电影《战狼2》的高票房和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热播,已经表明男性题材剧在中国有着庞大的市场,观众急切地渴求着优秀的男性题材剧。电视剧《战狼》正与这种“刚需”不谋而合。
中国的电视剧已经到了不差钱不差技术的时代。如果我们用重工业来拍摄电视剧,用特效来提高电视剧场面的精彩程度,电视剧《战狼2》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版《兄弟连》。实际上《战狼2》的成功未必不能给电视圈带来一些震动:即便娱乐产品的受众主体从男性变为女性,洋溢着荷尔蒙气息的军旅题材,依旧会在恰当的时机找到成功的出路。当然了,军旅剧要想长盛不衰,在真实可信接地气、励志向上能量正的同时,还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单是内容上,还有思想上,都要不断创新。
从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近50亿的票房不难看出中国市场的巨大,动画片都如此,军旅片那就更不用说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摆在我们影视文化人的面前,怎么去做呢?
编写:南下支队郝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