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义》中第三杰裴元庆正规武斗能否击败第一猛罗士信?
我们首先要清楚,《隋唐演义》是单田芳老师的评书,设定与知名度同样很高的古白话小说《说唐全传》不同,由于两部书极易混淆。了解了这点,我们再来进行后面的话题。
罗士信出战
书中裴仁基进兵瓦岗时,裴元庆曾与罗士信进行过一次较量。当时由于裴三公子武艺超群,所以尽管齐国远曾用纸糊的大锤算计了裴元庆一次,但除了士气得到短暂提升之外,对大局并没有什么影响,整个瓦岗虽有几十员能征善战的战将,却鲜有裴元庆马前三合之敌,所以想要战胜他可谓势比登天。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瓦岗没有办法将裴元庆斩杀,用徐茂公的话说“宁治一服,不治一死”,如果单纯的退敌斩将,那有的是办法,陷坑、弓箭……多不胜数,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是因为瓦岗希望可以降服裴元庆,让他成为自己的战力,对整体实力得到提升。但是裴元庆心高气傲,想要打服他难度太大,瓦岗虽说人才不少,但是想找到一个能胜过裴三公子的太难了,于是他们想到了那个痴痴傻傻却力大无穷的“今世孟贲”罗士信。
罗士信是秦琼的义弟,也是秦母的干儿子,由于他天性痴傻,所以老太太怕他吃亏,便一直将其留在身边,不许上战场。可是裴元庆骁勇善战,又力大无穷,也就只有天生神力的罗士信能与之匹敌,所以为了请罗士信出山,徐茂公他们也是煞费苦心,轮番做老太太的思想工作,最后秦母才勉为其难,把义子借给他们用一用,但必须保证完好无损的还回来,不然就拿秦琼是问。话说这亲儿子也是够倒霉了。
巅峰对决
罗士信其实是愿意跟着哥哥打仗的,听说对方有个力气很大的小白脸,喜出望外,叫嚷着要与他碰一碰兵器。于是徐茂公设计将裴元庆引到无人之处,让罗士信与其进行了一场巅峰对决。
严格来说,二人之间不算斗将,反而像两个铁匠。瓦岗抓住裴元庆心高气傲的性格,所以提出让他和罗士信比力气。在裴元庆眼里,瓦岗不过一群乌合之众,除了耍耍小聪明,没什么本事,即便比力量,自己也不会输。此时的李元霸尚未出世,裴元庆又一直不服宇文成都,所以在他眼中即便单论力量,自己也是天下无敌的。
但是一伸手,裴元庆大吃一惊,这个憨憨傻傻的大个子力量比想象中大得多,比自己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这并没有让三公子气馁,反而激起了斗志,两人乒乒乓乓对着砸了多时,最终双双栽倒,不过裴元庆已经力竭,但罗士信毫发无伤,依旧叫嚷着继续。裴元庆虽然性格不服输,但不是输不起的臭无赖,他清楚这场比斗他败了,所以愿赌服输,最终也与父亲、哥哥一起归降了瓦岗。
罗士信与裴元庆之间的实力分析
因为这一战罗士信最终胜出,所以很多书友看到这个问题多少有些不屑一顾,毕竟已经比出了结果,再分析又有什么意义?实则不然,因为我们刚才说过,二人之间的较量仅限于力量,你砸我一下,我砸你一下,罗士信只是在力量上胜过裴元庆一筹,并不代表武艺或者说综合实力强过裴元庆。
有人说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任何技巧都没有发挥的空间,这就是单老常说的“一力降十会”。这句话单拿出来没有问题,但有一个大前提,就是需要力量有压倒性优势。罗士信虽然较力获胜,但胜得并不轻松,只是略微强过裴元庆一点而已,这样的差距在真正交战时不足以形成碾压。最重要的是,罗士信不会武艺,没有任何技术可言,他凭借力量优势轻取来乎尔、魏文通行得通,但是在裴元庆这玩不转。裴元庆虽然也是“力量流”,但锤法精湛,武技出众,所以在真正武斗的时刻,足以凭此弥补力量上的微弱差距,反败为胜,所以我觉得真正的战场厮杀,罗士信并不是裴元庆的对手。
两人与李元霸对战的成绩
这个时候或许依然会有人提出质疑,因为除了二人之间的这场比斗外,他们各自都与李元霸交过手,罗士信的表现明显好过裴元庆。
其实这是典型的眼见不一定为实。首先,罗士信与李元霸之间依然是单纯的斗力,而不是比武,最终结果是双双昏厥,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大战后的第二天,李元霸生龙活虎,继续残杀反王联军,而罗士信一病不起,昏昏沉沉需要人抬着。可见二人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可是即便如此,裴元庆被李元霸三锤击败,怎么看也无法和罗士信相提并论吧。这就是我们开篇时所说的混搭解读,或者说混淆了两部不同文学作品的设定。裴元庆被李元霸三锤击败出自《说唐全传》,那部书中根本没有罗士信。在评书《隋唐演义》中,裴元庆与李元霸激战了三十合后,气力不加,随后又连续与李元霸对了三次锤,这才败阵而走。这不再是单纯的力量比拼,而是实打实的武斗,而且裴元庆虽然落入下风,自感不敌,但他是主动退走,并非已经油尽灯枯,和罗士信昏迷不醒的性质是不同的。
所以说,两人与李元霸之间是不同方式的比斗,不能混为一谈。
综上所述,论力量,罗士信确实胜过裴元庆一筹,但是论武技,两人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所以个人觉得综合来看,在罗士信的力量无法呈现出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真正的武斗中是没有战胜裴元庆的可能的,两人若以武艺生死相搏,我看好裴元庆胜出,并且胜得不会太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