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一点,以隋唐为时间背景的古典小说、现代评书非常多,设定、剧情各有不同,本文以单田芳老师经典之作《隋唐演义》为依托,无关其他文学作品,故而如定延平、鱼俱罗、左天成等名将不曾上榜。

S+级

1:李元霸

相对于《说唐》中一人打死一百二十万大军的“亚神”,《隋唐演义》中的李元霸要接地气得多,尽管依旧在四平山大破两百多万反王联军,但已经达不到“独孤求败”的境界,比如力量上罗士信与之旗鼓相当,技艺上罗松更是胜过一筹。同时李元霸的不败金身也在本书中告破,面对罗家爷仨的围攻被罗成一枪刺中了小腿。

尽管看起来很多人都能对李元霸的武力地位形成威胁,但是客观讲他依旧在综合实力上冠绝诸将,这部书中虽然其他人与李元霸的差距变小了很多,但多少似乎还差着那么点意思,故而西府赵王虽然回归凡尘,却依旧算得上不折不扣的天下第一。

S级

这一档次共有上将四员,依次为罗松、宇文成都、裴元庆、罗士信,这样的分档与排序很可能引发争议,但愚以为是有道理的。

2:罗松

首先说罗松,天下第一枪,曾一枪分开李元霸和罗士信,尽管这其中有使用巧力的成分,但是若无一定的力量基础怕是根本发挥不出所谓的“巧”,所以单论力量罗松起码不会比宇文成都和裴元庆逊色太多。

其次,罗松的“姜家枪”独步天下,几乎算得上本书的技艺天花板,比只学了残篇的弟弟罗成要强得多,数合间便大获全胜,甚至很可能还手下留了情。

第三,罗松曾联手罗成和罗焕短时间击败李元霸,从武艺水平看,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战主要靠的是罗松,毕竟弟弟和儿子比李元霸差得太多,最多就是两个添头。

凭借上述三点,我们有理由认可罗松的实力,但是对比李元霸多少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别的不说,若是能够一对一击败元霸,罗松也就没有与他人联手的必要了。另外,罗松的战绩并不算丰富,故而其综合实力起码比李元霸逊色半个档次。

3:宇文成都

和其他小说一样,宇文成都依旧在四平山击败了海云锡三条好汉联手,后因力竭败给了裴元庆,当然了,对于天保将军而言,这些都是常规操作。真正奠定其武艺地位的是他两度对战李元霸,表现得比很多朋友认知中要好得多。晋阳宫二人对战三十余合,李元霸胜出;最后决战宇文成都更是拼死与元霸大战了八十合才为其所杀。由此可见,尽管宇文成都不如李元霸明眼人都看得出,但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尤其是拼命状态之下。

4:裴元庆

裴元庆的武艺与宇文成都差不多,而且随着李元霸的设定下降,接其三锤败走也不再如多数朋友印象中那般,两人当时是对战了三十余合后,裴元庆避无可避才与李元霸碰了三锤,继而败走,可见常规状态下裴元庆和宇文成都是差不多的。考虑到在其他战绩上宇文成都明显更出色或者说更丰富,故而裴三公子只能屈居天保将军之下。

5:罗士信

罗士信位列于此可能是争议最大的,毕竟四平山一战他和李元霸斗得旗鼓相当,但是客观讲,这里不仅有剧情杀成分,同时也不属于正规的斗将。

先来说剧情杀的部分。罗士信曾经在力量对拼中胜过裴元庆,从过程上看二将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罗士信只是略胜一筹。但是裴元庆在面对李元霸时,力量上的劣势非常明显,所以罗士信与李元霸较力能够旗鼓相当显然是与之前各自表现相悖。

其次,即便罗士信的力量与李元霸相当,但是综合实力却算不得一个档次,因为书中交代得很明确——罗士信不会武艺!也就是说他之所以能和李元霸斗得旗鼓相当并击败裴元庆,是因为双方只是单纯的力量比拼,而非正常斗将,李元霸自不必说,两相结合下自然胜过罗士信,而即便是裴元庆,在力量逊色三分的情况下愚以为足以凭借武技弥补差距并且完成整体实力上的反超。

在我看来,罗士信是比较特殊的存在,力量具备档次性领先便能够碾压对手获胜,若是只有微弱优势,那么很难在对战中击败同级战将,除非双方约定好只斗力,不比武,这也是我将之排在这一档次中最后一位的原因所在。

A级

如果按照十三杰的排序,那么本档次的五位战将同级是不合理的,但是若抛开所谓的设定,单就表现看,愚以为并无问题。

6:雄阔海

雄阔海首次出场于“七雄闹长安”,从拉弓表现看远强于秦琼,但是明显不如宇文成都,这点符合天下第四杰的定位。同时,雄阔海并无明显的不利战绩,所以武力定位尚算清晰。

7:罗成

罗成位置上升或许会引起争议,毕竟他是书中明确的天下第七杰,上面还有伍天锡和伍云召,而伍家兄弟一向被视作与雄阔海伯仲之间。但是就这部书的展现看,罗成丝毫不比二伍逊色,比如逼死杨林,靠山王甚至连反抗都没有,这与《说唐》中以回马枪将之刺死有很大不同。同时,在罗松出场前,罗成的枪法和狠毒还一度在四绝中占据一席之地,可见就枪法造诣来看,他比同样使枪的伍云召有一定优势。

其实罗成之所以完成“逆袭”,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伍家兄弟本身,他们在这部书中本就战绩不多,还存在明显的污点,这是比较吃亏和减分的,所以通过各种对比看,罗成似乎没有位列二将之下的道理。

8:丁延平

赫赫有名的双枪大将,堪称老一辈中的第一人,其独门双枪之术理论上克制一切枪法,只要不知法门,所有使单枪的便胜不得他,可惜被义子罗成把单枪破双枪之术忽悠去了,以致先为其所伤,后更是在惊怒和懊悔中被最疼爱的义子逼死。

9、10:伍云召、伍天锡

伍家兄弟的排序以及兄弟关系对比《说唐》出现了对调,即伍天锡为堂兄,是第五杰,伍云召为堂弟,是第六杰。但是由于书中取消了伍天锡大战雄阔海半个月不分胜负的桥段,使其失去了最能证明武力地位的战绩,而相对来说,伍云召比伍天锡反而战绩略好。

虽然是名副其实的上将,但是客观讲,哥俩外加雄阔海只能算是“大龙套”,除了一个苍白的十三杰排名,乏善可陈。伍天锡在书中不再是陀螺寨的大寨主,而是成了金堤关守将,不仅被贾柳店结拜的“乌合之众”打破了城池,甚至面对王伯当、谢映登联手斗了不短时间都没占到什么便宜。除此之外,就只有一个四平山大战宇文成都,说明其确实不负大将之名,只是比之战绩丰富的罗成和基本没有污点的雄阔海尚有差距。

伍云召虽然比伍天锡强些,却也没什么亮点。最要命的是这哥俩在扬州大战被名不见经传的洪奎随随便用冷箭、流星锤就给打下了线,这样的结局实在是太过敷衍,这也是二将排名低于罗成、丁延平的最主要原因。

A-级

这一档次由“三老”组成,他们曾经都是独霸一方的巨擘,即便放在新人辈出的剧情年,依旧不负高手之名。

11:杨林

杨林的设定比《说唐》低,因为对比之下远不如罗成,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从他依旧吊打秦琼可以看出,对比罗成靠山王或许不太够看,却也不是什么人都能碰瓷的。

12:罗艺

罗艺基本没有展现,但是可以从侧面清楚看出其过人的勇武。首先他的罗家枪(也就是部分姜家枪)是非常强劲的武技,仅次于罗松和丁延平;其次,罗成的武艺皆为父亲传授,即便天赋异禀、青出于蓝,但也能看出罗艺绝非泛泛之辈;第三,杨林当初兵锋横扫天下,唯独对罗艺采取了怀柔政策,除了没有把握拿下,实在想不出其他原因;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罗艺一个穷小子凭借一杆枪打出一片天,足见其能。

故而综合这些侧面描写,愚以为罗艺至少具备与杨林同级的实力,否则不会有我们在剧情年看到的北平王。

13:秦彝

秦彝是秦琼的父亲,在《说唐》中被杨林一招秒杀,但是在《隋唐演义》却是另一番景象,尽管没有出场,但是杨林提到自己曾与秦彝大战三日不分胜负,最终还是靠着“一字长蛇阵”取胜,言语间对这个老对手极为钦佩,凭此足以证明实力超群,起码比自己的主角儿子强出数个档次。

B+级

这一档次是比较标准的猛将水平,都有吊打秦琼的实力,但也能看出与真正的上将存在些许差距。

14:秦用

秦用力猛锤沉,武艺高强是公认的,在突厥兵犯幽州时,罗成、秦琼兄弟曾率军抵御,突厥大都督红海连败北平府数将,接着十余合大败秦琼。后来秦用随秦琼来到战场,与红海大战,不多时便碾压胜出。尽管这其中有红海轻视秦用导致被抢了先手的因素,另外秦用也使用了杀招,但是秦用能做到短时间内将突厥第一猛将击败足以证明实力,故而愚以为秦用是有资格和杨林、罗艺一较长短的。

15:来护儿

来护儿的笔墨并不算多,但是在四猛中位列第二,还要高于秦用,直面比较下远强于秦琼,但是由于力量上的不足以致被罗士信击杀,当然了,所谓的力量不足是相对而言,从罗士信虽然不趁手却一直使用来护儿的大铁枪可以看出,来护儿的实力相当过硬,力量也同样可观。

16:魏文通

依旧是具备着吊打秦琼的本事,同时被罗士信倚仗蛮力碾压,最终还在攻打瓦岗时被“今世孟贲”将首级生生拽点,大体水平与来护儿相当。

B级

这一档次的五员大将笔墨都比较少,不过设定很高,属于承上启下的衔接性人物,武艺强过他们的可称高手,低于他们的至多算是可堪一用。

17、18:尚师徒、新文礼

按照设定,二将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尚师徒相对表现多些,曾大败秦琼并一路追击,硬生生逼得“小孟尝”摔死黄骠马、别断虎头枪;新文礼以力见长,人称“八马将军”,有横推八马倒、倒曳九牛回之意,可惜出场之后还没怎么展现就被射死了。同时,《说唐》中二将合谋引诱裴元庆中计将之杀死在庆坠山的桥段被取消,使得人物整体失色不少。

19、20:杨义臣、梁师泰

杨义臣名方,似乎也是杨坚和杨林的兄弟,单老称之为“五王”,大概是因为行五,当然也可能是武艺的武,不过从杨林称杨素为“三弟”看,似乎几个姓杨的老王爷在这部书中都是皇亲国戚。

按照十三杰的设定,杨义臣榜上有名,但从无战斗表现。梁师泰更是如此,由于单老书中的铜旗阵和《说唐》《兴唐传》皆不相同,所以没有了梁师泰锤震单雄信等桥段,故而同杨义臣一样,梁师泰除了一个十三杰的排名,基本没有任何表现。

21:红海

这位突厥猛将刚才我们已经提到过,他能十几二十合就击败秦叔宝,这份本事相当不俗,但不会超过魏文通、尚师徒等,故而位列于此。

C级

看起来是比较低端的C级,实则依旧是普通武将难以望其项背的存在,严格来说之前的那些人太强了,即便是比较靠后的尚师徒、红海等,单拿出来也足够令人瞠目结舌,反而是这一档次开始才让人感觉这到底还是一个真实的凡人世界,而之前的那些人实在是有些bug了。

22:秦叔宝

作为这部书的书胆,秦琼拥有着偌大名声,并且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使人忍不住想与之结交亲近,连见多识广的老杨林都对其青睐有加。

不过叔宝比较悲催,前期面对的几乎都是实力在其之上的一流猛将,使得他原本还算高明的手段在对比下相形见绌,来护儿、魏文通、杨林、尚师徒等很多人轮番对之进行虐打,仿佛没虐过秦琼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高手一般。直到后来随着剧情的深入,大将们陆续陨落,秦琼才脱颖而出,成为首屈一指的人物,而这种场面也没能持续太久,因为新一代人物很快便崛起了。

总而言之,作为第十三杰的上半杰,秦琼的本事无可挑剔,只能怪他命不好,遇见的对手实在太过强大。

23:尉迟恭

敬德与叔宝堪称一时瑜亮,二人几度交手不分胜负,加上《隋唐演义》并没有秦琼因痨病使武艺退步的设定,所以即便同为巅峰,敬德也是不下于秦琼或者说与秦叔宝伯仲之间的大将。

不过本事相当,命却不同。由于尉迟恭出世晚,所以一登场就能大杀四方,整部书下来除了被罗成虐打过,基本没有败绩,这点恐怕是秦叔宝无论如何也羡慕不来的。

24:王君可

虽然在绿林道上位在单雄信之下,但武艺比作为总瓢把子的单通至少要强出半档,他曾在大王庄与秦琼比武,结果三十合不分胜负,这样看来基本可以算作与秦琼同级的战将。

另外需要说明一点,大战魏文通、左天成不分胜负是《兴唐传》中的桥段,在《隋唐演义》中并不存在。

除了上述二十四将外,还有一个人物比较特殊——“小白猿”侯君基!他曾在众目睽睽之下盗走寿礼,并且大战罗成三十余合不分胜负,但是由于武功路数特殊,属于武侠手段,与战将有些格格不入,比较难以定位,故而未将之算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