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总推荐了两人担任总参谋长,主席最终敲定了谁?
1952年,主管总参部工作的聂帅突然病倒,被迫离任,总参部一时群龙无首,急需有人站出来稳定大局。毛主席在得知此事后,便开始遴选合适的人选接替聂帅担任总参谋长,主持全军调度与改革工作。这时,彭老总突然向主席推荐了两个人备选总参一职。
其中第一个人选便是邓公。邓公是老革命同志,曾经领导过广西的革命斗争,军事才能十分出色,除此之外,他还很善于做政治工作,能团结同志,维护革命队伍统一性。毛主席对于邓公的能力是非常认可的,主席甚至有意将邓公立为接班人,将来代替自己执掌国家最高权力,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建设社会主义。
事实上,邓公非常适合担任总参谋长一职,毛主席也相信他能管理好部队,但眼下邓公身兼数职,既要在国务院协助周总理行政,也还要兼管中央军委的部分工作,实在抽不开身,所以毛主席最终并没有将总参部交给邓公管理。
而彭老总推荐的另外一个人选便是高岗,他的能力同样非常突出,早在抗战时期,他担任中共西北局书记的时候,就已经立下了赫赫威名,在党内拥有较强的影响力。而在建国之后,他更是肩挑东北的军政大权。在抗美援朝期间,高岗集中东北军区所有后勤力量,没日没夜的为志愿军转送军用物资,保障了前线的粮食、弹药用度,帮助志愿军数次击败强大的联合国军,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
除此之外,高岗还在哈尔滨建立了数个疗养院,负责接收从前线送下来的伤兵,尽力为大家提供最好的医疗保障,帮助大家尽快恢复健康。论能力,高岗绝对不输邓公,他完全可以执掌总参部,游刃有余的处理一系列复杂的军政事务。但眼下高岗刚刚从东北调进中央担任副主席,如果此时再让他兼任总参谋长,未免会引起大家的非议,所以,为了顾及舆论影响,毛主席最终也没有选择任用高岗。
后来,毛主席经过一系列考察,将目光放在了粟裕身上。粟是一员悍将,他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而且他是老红军战士,革命资历足够深厚,绝对能降服总参部一众“骄兵悍将”,更重要的是,粟裕早先就是副总参谋长,对于总参部的工作十分熟悉,他出任总参谋长之后,完全不需要任何磨合,就能立即开始统筹全局,处理各种复杂的军政要务。
不久之后,经过中央军委同意,粟将军正式出任总参部长一职。果不其然,如毛主席所料,他在上任之后迅速稳住了总参部,将各项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但好景不长,粟裕便开始犯错误了,有一次,他为了增强东南沿海的防务,擅自做主想要从东北调几支航空中队到福州军区驻防。
此举很快便在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同志站出来批评粟裕,好在毛主席在关键时刻站出来给粟裕说话,帮他解了围,他这才没有受到比较严重的处分。50年代末,因为意识形态分歧,中苏关系开始出现一些裂痕,在如此敏感的时刻,粟裕竟又犯了大错误!
那是在1957年,他跟随彭老总一起到苏联访问,期间粟裕对苏联总参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便私下向苏方讨要有关苏联总参部的一些资料。此事后来传到了彭老总的耳朵里,老总马上将粟裕叫过来狠狠批评了一顿,指责他犯了“个人主义”的错误。1958年,中央军委专门召开了一个扩大会议,对粟裕的错误进行猛烈批评。
这让粟裕很是惊恐,在会议结束之后,他脸色铁青的返回家中,将自己关在书房里写检讨,深刻剖析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真诚的向同志们道歉。此次政治风波之后,粟将军被迫离开总参部,转往军科院工作。往后数十年间,他再也没能回到一线,一直在闲散单位任职。
动荡结束后,粟裕尝试为自己伸冤,希望军委能还自己一个清白,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扣在他头上的“帽子”迟迟没办法摘掉,以至于他最后含冤而终。一直到90年代,在一众老同志的推动下,粟方才获得平反,中央军委撤销了对他的一切处分,并肯定了他在革命年代的功绩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