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两度获得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的于敏成为颁奖典礼上颁出的首位感动中国人物。由于身体原因,89岁高龄的于敏没到领奖台。他的儿子于辛代为领奖。主持人白岩松问:“当知道要把感动中国这个奖杯给爸爸的时候,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于辛回答:“他觉得他已经老了,他更希望年轻人去得到这个奖项,去激励人。”

  尽管是儿子代为转达,但这样的回答正是于敏一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真实写照。鉴于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有人把于敏称为“氢弹之父”,对此,于敏在接受采访时回应:“这话不科学,最主要是团结,当然我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跟其他的同志一样,也发挥同样大的作用。”

  于敏是国家的骄傲,更是四川的骄傲。1969年11月,为了“三线”建设的需要,于敏与周光召等专家乘坐专列奔赴西南,开始了与四川的不解之缘。此后,虽然长期在北京的九院理论部工作,但由于单位本部在四川,于敏常因工作需要赴川。1978年,于敏当选四川省科学大会先进集体代表;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7月任九院副院长兼九所所长;1984年和2009年,于敏获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

  1993年初,于敏关注20多年的“惯性约束聚变”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列入国家863计划,于敏任第一届主题专家组顾问。随着试验的推进和试验装置的建设,这项主要在四川绵阳开展的研究,获得于敏的亲自指导,也成为他1999年退休以后的重点关注对象。

  目前,89岁高龄的于敏仍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以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咨询和建议。

  【事迹】

  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颁奖词】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