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的脚步正慢慢临近。此刻,距离中共一大召开这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已经过去96载。时光流转,96年间,那个积贫积弱、濒临亡国灭种的中国,已经悄然变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坚定前行。这是社会主义在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国的一大胜利,也是人类文明史和世界政治史上的一大奇迹。

35年前,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全新的论断。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成为整个改革开放新历史时期总的指导思想、主旋律。

35年后,十九大行将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对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个问题,中国人民并不陌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代代青年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推翻旧制度之后,中国人苦苦探索新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直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2014年,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习近平回顾了这段历史。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每个都要答好的选题。从社会主义“星星之火”刚燃起的那一刻起,无数共产党员和优秀青年就选择为社会主义中国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很多甚至牺牲了自己年青的生命。

1927年南昌城头,是一张张年青的面庞撑起了“八一”的大旗。那一年,周恩来29岁,陈毅26岁,贺龙刚满30岁,聂荣臻27岁,叶挺31岁,而陈赓才24岁,粟裕则刚刚20岁……与南昌起义相呼应,秋收起义的领导者毛泽东,那年也只有34岁。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的创立者,竟是一群血气方刚的年青人!

被毛泽东称为“中国农民运动大王”的彭湃,英勇就义时年仅33岁。他本是工商地主家庭的富家少爷,生活优渥,却以救国救民、变革社会为己任,被家人骂为“逆子”……

19425月的十字岭突围战,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不幸牺牲。他是抗战时期牺牲的中共最高级别将领,而那一年,他才37岁……

“我们一方面缅怀先烈,一方面沿着先烈的足迹向前走。”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时说,“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尽管身在庙堂之外,但那一刻,广大青年的内心必然都会随总书记律动。

从下乡知青成长为党的领袖,从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一般军官到军委主席,习近平总书记每一层级都扎扎实实、政绩卓著。父亲习仲勋母亲齐心留给他的“先天基因”和“红色血脉”,已经成为总书记与生俱来的信念本源和信仰根基。

时代奔腾,战火硝烟早已远去;历史转身,改革开放已经30余年。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变了最多人口的命运,创造了最大奇迹。这盛世的繁华,让我们倍感自信,继续坚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大义,也是当代青年给出的青春选择。

然而,意识形态之争左右着一些人的思维,敌对势力挑动一些青年在外围搞街头政治,还想将祸水引到大陆;在青年活跃的网络空间里,抹黑唱衰中国的杂音不绝,试图搅乱青年人的思想;有些青年缺乏判断力,盲目媚外矮化自己,于是出现了“美国的空气都是香甜的”这样的骇人言论……

的确,在追梦圆梦的路上,我们的国家仍然存在贪腐、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拉大等很多问题,挑战严峻。发展中的问题终归会在发展中解决,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则始终应是当代中国青年的自觉行动。当年艰难苦困的年代,我们尚有不屈的硬骨头,现今国家越来越好,我们更当挺直脊梁。96年来,从“走别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我们实现了一个个历史性的飞越。现今,我们来到了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在在我们脚下延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话语令人振奋、催人奋进。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成败。树立“四个意识”,投身“四个伟大”,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国人给出自己的坚定的选择。

十九大还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


“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能否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的行动纲领。

“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究其根本,就在于我们党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紧密联系党和人民过去五年砥砺奋进的伟大实践,加深对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坚持以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当前,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以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武装头脑、指导实践,齐心协力、奋勇开拓。我们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将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大国发展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打开发展规律的探照灯,不断以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指引航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只有进一步把党建设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